一、前言。
1、制造業的界定。
制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利用某種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制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其主要分類可達30多種,例如食品制造業、紡織業、石油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等。
2、制造業的重要性。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更是國家創新的主要載體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1。
制造業是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構成,外部與農業、服務業等產業領域關聯互動,內部涵蓋了從原材料、中間產品到最終產品生產與流通的一系列環節。制造業為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提供源源不斷的產品和要素,為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和健康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保障。制造業健康發展是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主要標志和基本前提2。
然而,當下我國制造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遭遇了產業結構失衡、人口紅利消退等諸多困境。與此同時,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化轉型的逐步推進也為困境中的制造業帶來了新的希望。本文將從制造業行業現狀出發,通過數據分析對比,來探尋利用數字化轉型突破困境的可行性。
二、行業分析。
1、制造業增加值規模與GDP規模。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工信部)
2017-2021年間,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與GDP皆保持增長狀態,且二者增長幅度的多少也較接近,例如2019-2020年增速放緩,2020-2021年增速提高。這表明制造業的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民經濟整體形勢的走向,也側面體現了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構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
2、制造業對GDP和就業的貢獻。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7-2020年、2017-2019年,我國制造業對GDP和就業的貢獻率有所下降;并在之后迎來增長,使兩者2021年數值基本與2017年持平。這表明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對疫情后的經濟復蘇起到關鍵作用。
此外,制造業對GDP保持1/4以上、對就業率保持近1/5的貢獻率,也直接表明了它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國民就業方面的重要性。
3、產業結構。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萬庚數科統計、繪制)
從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來看,2020年仍以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二者合計達64%;而技術密集型產業僅占比19%,表明我國制造業存在嚴重的產業結構失衡現象,“大而不強”成為阻礙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長久以來,我國制造業主要依靠人口紅利、市場紅利、及對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來取得快速發展。然而,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皆屬于低產業附加值的低端產業,難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術與市場競爭力。一旦喪失原有的勞動力成本低、消費市場快速增長等優勢,便會對制造業的持續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4、出生人口及15-64歲人口數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7-2021年,我國出生人口、及15-64歲人口持續下降。其中,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減少約38%,預計2022年出生人口將首次跌破1000萬大關;2020年15-64歲人口出現明顯下降,且2021年15-64歲人口較2017年減少約4千萬。這一方面表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表明適齡、待適齡勞動力資源大幅減少,傳統制造業所依賴的人口紅利已不復存在。
5、制造業轉移情況。
(數據來源:相關國際組織公開數據)
2017-2019年,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四國的制造業增加值皆保持增長,其中,越南增幅最高,達25.66%;2019-2020年,因疫情原因,除越南外的其余三國出現了負增長狀況;但在2020-2021年,隨著疫情常態化與當地防疫政策的改變,復工后的東南亞各國制造業增加值快速回升,其中泰國增幅高達39.02%。
東南亞各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表明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上漲,相關制造業轉移的步伐加快。但對于我國制造業的長遠發展而言,這正是邁出轉型步伐的關鍵推動因素之一?;仡櫄v史上曾發生的制造業轉移,無不促使供給端生產制造能力的轉型與升級:從勞動、資源密集型轉向技術、人才密集型,從低產業附加值轉向高產業附加值。隨著我國人口、市場紅利消減,尋找新的增長點才是我國制造業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6、數字化水平。
(數據來源:工信部)
2018年以來,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及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持續升高,特別是2020、2021年增速出現了明顯的增長。這表明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取得一定進度,有利于形成示范效應,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且疫情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常態化,可以預見,制造業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強。
7、政策背景。
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未來制造業發展制定頂層規劃,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三大轉變,在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向制造業強國新臺階。
2020年3月,工信部發布《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要求加快數字化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增強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數字化技術的支撐能力,并深化工業互聯網行業應用,促進工業互聯網區域協同發展,鼓勵各地整合優勢資源、聚集創新要素,培育具有區域優勢的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
2021年11月,工信部發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
提出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業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制造業各領域加速滲透,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
三、數字化轉型建議。
1、政府應加強相關政策支持,構建多方協同創新體系。
首先,政府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為更加重要的國家戰略,從頂層設計層面為其鋪設指導性政策,幫助各經濟區域、各細分行業轉變發展觀念,尋求適合自己的數字化轉型方式。
其次,盡快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稅收、財政優惠政策、人才引進政策等,激發中小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愿,并切實減輕其數字化轉型的成本負擔,幫助制造業實現整體的數字化轉型,而非部分規?;髽I的數字化轉型;
再次,加快推動低端制造業產業轉移的進程,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低端制造業向條件合適的內陸地區轉移,騰籠換鳥、集中資源,形成技術密集型高端制造業的集群優勢,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
最后,牽頭建立由制造業企業、科研機構、高校、數字化技術服務商等組成的協同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各方優勢、聚集人才要素,促進數字化技術在制造業應用、融合中的不斷創新,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華麗轉身。
2、需求端企業應了解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與可用性。
首先,制造業企業的決策者要看到數字化轉型在新時代下的必要性:一方面,客戶個性化需求日益多變;另一方面,國內勞動力成本低、新增消費市場廣闊等優勢不復存在。制造業企業必須及時做出改變,擁抱數字化技術、深入數字化轉型,才能更好地迎接市場環境變動帶來的挑戰。
其次,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其實際可用性: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對企業而言屬于系統工程,并非靠數字化技術的堆砌便能實現;另一方面,制造業各細分行業都會具有一定的行業壁壘,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實際業務中時,要把其與人員、生產設備和制造場景緊密聯結起來3。只有以實際需求為支撐,才能打造涵蓋制造業產品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數字化技術體系,幫助企業擁有更快的市場響應速度、更優質的業務流程管理體系。
最后,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特別是對于數字化基礎薄弱的企業來說,生產部門、業務部門等缺乏統一的信息交流方式及標準,很容易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形成部門間的數據孤島。只有經過長時間的溝通磨合,才能形成貫穿公司內外部的數字化技術應用系統,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3、供給端服務商應著力技術創新,打造平臺化服務模式。
首先,數字化技術服務商要將技術創新放在首位,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各個領域不斷進行創新突破,占領數字化轉型的技術高地,以創新驅動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為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數字化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其次,作為第三方服務商,應注重服務平臺在制造業產業鏈中的協同作用。運用自身技術、資源優勢,整合產業鏈中的研發、生產、銷售、物流、售后等要素信息,打造多元主體合作、數據要素線上共享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在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同時,拓寬自身服務廣度,與企業共同搭建、并融入制造業新生態,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葉振宇.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J].智慧中國, 2022(2):4.
【2】付保宗.明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J].企業觀察家, 2021(11):2.
【3】焦宗雙,張雪瀅.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J].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2020:49-52.
? Copyright 2012-2021 簡信軟件 鄭州簡信軟件科技有限公司 公安備案號:41019602002228 軟著登字第3680959號 豫ICP備18045871號-8 用戶協議 中原股市代碼:206830 英文站